历史上的徐州多是荒山秃岭,几百座石质荒山几乎寸木不生;如今徐州却绿得浓郁、绿得酣畅: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0.86%,位居江苏省第一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。从无到有,从少到多,徐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“绿色”攻坚战打得无比艰苦、无比精彩!
徐州曾是一座“石头城”,几百座石质荒山几乎寸木不生,森林覆盖率仅为1%;而且头顶着重工业和“煤城”的“黑锅盖”,再加上大片低矮的筒子楼、棚户区、塌陷地,给人以沧桑和灰暗之感。
如今的徐州层峦叠翠,道路两旁花木摇曳生姿,田野上是一望无垠的绿色……徐州怀抱中的绿,绿得浓郁,绿得酣畅:城市森林覆盖率由1%跃升至30.86%,位居江苏省第一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;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过300天,2010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335天,是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之一,达到这一标准的全省仅3个城市。
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评价:“徐州生态格局的变化改变了徐州的气候条件,1100毫米左右的年降水量接近长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。可以说,生态修复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800里。”从无到有、从少到多,徐州的“绿色”攻坚战打得无比艰苦、无比精彩。
绿色徐州破茧而生
历史上的徐州多是荒山秃岭,1952年,毛泽东登临云龙山,发出“绿化荒山,发动群众上山造林”的号召,奏响了徐州“百万大军绿化荒山”的雄伟乐章。60年来,徐州干部百姓义务植树,绿化荒山,绿化平原,从未停止。
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、打造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进程中,徐州市委、市政府把“城市扩绿”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,以“城市、森林、民生”为主题,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徐州,深入实施“森林围城、森林进城”战略,采取“统一领导、分级负责,条块结合、以块为主,总体推进、分期达标,城乡联动、全民参与”的工作措施,着力增加森林资源总量,切实改善生态环境,打造生态宜居城市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。
目前,徐州已形成一市六城(市区和丰县、沛县、睢宁、邳州、新沂、贾汪)、四条轴线(徐淮路、徐海路、徐丰路、徐沛路沿线生态城镇)、两湖五区(骆马湖、微山湖和泉山、马陵山、岠山、艾山、大洞山风景区)、两网四山(农田林网、绿色通道网络和铜山北部、贾汪邳州接壤地区、新沂东部、邳睢铜接壤地区四片丘陵山区)、两带群星(大运河、故黄河沿线防护林带和村庄、居住区、单位庭院等绿化点)的城市森林格局。
目前,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30.86%,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.97%,绿地率达41.06%,人均公园绿地达13.29平方米,均已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。徐州从昔日的煤都、秃岭,发展成山水相依、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,并实现了从“黑能源”到“绿能源”的华丽转身。
开创石灰岩山地造林先河
徐州市区及周边几百座山头,主要以石灰岩为主,平均土壤厚度不超过10厘米,加上气候骤旱骤涝,无法保持水土,一桶水倒下去,5分钟内渗漏得只剩一片水渍。在硬邦邦的石头上,能否种下郁郁葱葱的树木?徐州人凭着过人的智慧、付出无数的心血,创出了“石头上种树”的奇迹。
83岁的王耀武从上世纪50年代就参与上山种树。他回忆说,山上都是大青石,我们用铁钎在石头上一点一点地凿坑,再从山下背土、拎水上来,才能把树苗栽上。“我们运输公司负责泰山的绿化,仅西面那一个山坡,就栽了整整3个月。”
市农委主任陈建领介绍,那时在石头上打树坑,每个树坑约1立方米,两个工人用风钻一天才能打一个坑,有时还要用上爆破手段;从山下背的土包平均每袋30斤重,还要爬上300米山坡,20个人干一上午才能种下一棵树。
面对自然条件的艰苦,徐州人没有退却。为破解石灰岩山地的绿化难题,技术人员经过研究摸索,想出多种妙招:“见缝插树”,用风镐拓宽岩石缝隙,在缝隙里填土种树;筑垒“鱼鳞坑”,在山坡上垒砖砌石,形成一个个看起来像鱼鳞的树坑,再在里面种植树木;把草籽混入泥浆,高压喷到断崖上,让种子落在缝隙里生长……
2007年1月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实施“青山、绿水、蓝天工程”,决定用3年时间完成市区范围内2.5万亩荒山绿化,全市打响了荒山绿化攻坚战。市、县、镇三级联动,2007年至2009年,市政府在市区山地绿化工程上共投入资金1.5亿元。2010年,全市再次吹响“二次进军荒山”号角,当年绿化荒山1万亩,市级公共投入达到历史之最。
徐州人用智慧和心血播绿了一座座荒石山,全市60余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,其中规划主城区内72座石质荒山全部按生态风景林标准完成森林植被恢复。徐州成为“中国石灰岩山地高标准造林的典范”。
出行400米步入绿色空间
穿行在市中心的云龙湖畔,长堤、绿地、垂柳,远近的绿色植被苍翠欲滴,碧波荡漾的湖水清澈灵秀。“虽处苏北,宛若江南。”这是北京游客对徐州的新认识。
徐州这座山水城市更在于后天的塑造与经营。在城市化进程中,徐州以市民对绿色期盼为诉求,以民生工程牵引为根本,唱响“修、显、建”三部曲,城市森林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“修”,就是修复生态植被。对市区周边一些石宕口、采石场旧址,通过生态挂网喷播,对山体石层用钢丝网包裹,然后把种植土和草种混合喷播到网上,形成泥土、草种的覆盖;同时采用常绿与落叶、外来与乡土树种相结合的办法,遮挡采石面,形成高大绿色屏障;巧妙利用过去开矿时的遗址,组合成新的人文景观,建成国内首座宕口遗址公园。
“显”,就是显山露水。2003年以来,徐州市搬迁拆除了部分山体、湖边杂乱无章的店铺和建筑,兴建滨湖绿地,实施十里杏花、五百亩荷塘等一大批精品绿化工程,拓展森林空间,再现森林景观。
“建”,就是扩湖建绿。保护与建设并重,通过扩建城区及周边6大湖泊,美化景观,着力打造湖泊生态绿地群。
为拓展城市“绿肺”,近几年徐州加强了城市主次干道、广场、公园等公共绿地建设。市区新建、改造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100多处,市民出行400米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。5年来,徐州总计实施178项城市生态环境改造工程,从星星点点的“见缝插绿”、“破墙透绿”,到组织规划的大片“泼绿”,形成了“一路一景致,一园一特色”、“楚风汉韵,山水相依”的园林城市风格。 |